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
这也是自1971年前苏联火星3号着陆器与1976年海盗号以后,地球上第三个国家成功踏足这颗红色星球表面。这一刻,我们足足等了四十五年!
从今天开始,中国成了:
(1)世界第一个在首次火星探测中就同时实现环绕与着陆的国家;
(2)世界第一个同时运行月球车和火星车的国家。
(3)世界第三个实现火星表面软着陆的国家。
身处科学仪器行业,相信大家最关注的还是祝融号搭载了哪些科研仪器?下面小编就带你详细了解一下。
“祝融号”火星车总重240公斤,总高1.85米,6轮驱动,车上携带了6种科学仪器:
一,探地雷达(gpr),可以对火星表面100米以下地层进行探测,比如探知地下是否存在水冰。
二,火星表面磁场探测器(msmfd),可探测表面磁场强度。
三,火星气象测量仪(mmmi),可以测量火星表面温度,湿度,气压和风速。
四,火星表面化合物检测器(mscd),利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和红外光谱可对土壤和岩石进行探测。
五,多光谱相机(msc),可用来拍照。
六,导航和地形相机(ntc),可用来拍照和导航。
如图,祝融号火星车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竖立在前端的桅杆,顶端的方形设备就像机器人的脑袋。这根桅杆足有60多厘米高,而顶端的方形盒子,就是火星车的“眼睛”,上面有帮助火星车避开障碍来实施前行实时探测的地形相机,还有识别矿物质成分的多光谱相机。火星车踏上火星的第一步,就是要展开它的桅杆,睁开“眼睛”来看火星。
祝融号可拍摄火星高清广角大图的导航地形相机,能为我们带来各种火星“华丽的荒凉”场景。通过多光谱相机,可以详细分析地形、地貌和地质的具体情况,岩石土壤光谱数据也能助力科学家研究火星表面演化的历史和未来。
天问一号探测火星,祝融号着陆火星,不仅是中国航天工程任务难度的新突破,更是我国在行星科学领域的史无前例突破。天问一号的五大科学目标将为我国深空探测领域打下重要的基础,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对火星研究的丰富补充。宇宙是个联系的整体,通过洞察这颗行星的奥秘,我们也能一探地球的过去和未来,迈向更远的星辰大海。
"));